天麻
天麻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。其干燥塊莖亦稱天麻,是一味常用而較名貴的中藥,臨床多用于頭痛眩暈、肢體麻木、小兒驚風、癲癇、抽搐、破傷風等癥。天麻過去一直依賴野生資源,20世紀70年代野生變家種成功后,家種天麻成為主要商品來源。 物種概述 天麻屬(Gastrodia)在蘭科(orchi daceae)中屬于樹蘭亞科 (Epidendy01deae)、天麻族(Gastrodieae)、天麻亞族(Gastrodinae)。 到目前為止,全世界己發現該屬植物約有30余種。[1]我國天麻屬植物已發現有6個品種,即天麻(G.elata)原天麻(G.sn8usta)、細天麻(G.gracilis)、南天麻(C.javanica)、疣天麻(G.tuberculata),此外據文獻記載臺灣省還分布一種Gflabilabella。 其中細天麻、南天麻主要分布在臺灣省,疣天麻在云南省中部地區發現, 原天麻分布于云南省麗江、昭通彝良小草壩、石屏及四川省峨媚的高山區。 形態特征 天麻莖單一,直立,圓柱形,高30~150厘米,黃褐色,下部疏生數枚膜質鞘。無綠葉,葉鱗片狀,膜質,互生,下部鞘狀抱莖。地下塊莖肥厚,長橢圓形、卵狀長橢圓形或啞鈴形,長約10(-20)厘米,粗3-5 (-7)厘米,肉質,常平臥;有均勻的環節,節上輪生多數三角狀廣卵形的膜質鱗片?偁罨ㄐ蝽斏,花期顯著伸長,長30-50厘米,具花30-50(-100);苞片膜質,長圓狀披針形,長約1-1.5厘米,與子房(連花梗)近等長;花淡綠黃、藍綠、橙紅或黃白色,近直立,花梗長3一5毫米;萼片與花瓣合生成花被筒,筒長約1厘米,口部偏斜,直徑5-7毫米,頂端5裂;萼裂片大于花冠裂片;唇瓣白色,先端3裂;唇瓣藏于筒內,無距,長圓狀卵圓形,長約7毫米,上部邊緣流蘇狀;合蕊柱長5~6毫米,子房下位,倒卵形,子房柄扭轉,柱頭3裂。蒴果長圓形或倒卵形,長1.2~1.8厘米,直徑8一9毫米。種子多而極小,成粉末狀;ㄆ6~7月,果期7~8月。屬食菌性草本植物,全株不含葉綠素,無根,與菌共生。 名字由來 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塊莖。春、冬兩季均可采挖,冬至以前采挖者稱“冬麻”,質佳。立夏之前采挖者稱“春麻”,質次。采挖后洗凈,用竹刀刮去外皮或用谷殼擦去外皮、蒸透、用無煙火烘干。 生態環境 天麻生于腐殖質較多而濕潤的林下,向陽灌叢及草坡亦有。須與白蘑科真菌密環菌〔Armillariella mellea (Vahk ex Fr.)Karst.〕和紫萁小菇(Mycena osmundicola)共生,才能使種子萌芽,形成圓球莖,并生長成為常見的天麻塊莖。紫萁小菇為種子萌發提供營養,蜜環菌為原球菌長成天麻塊莖提供營養。 保護等級 天麻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(IUCN)評為易危物種,并被列入《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》(CITES)的附錄Ⅱ中,同時也被列入中國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(第二批)》中,為Ⅱ級保護植物。 常見品種 天麻共分5個變型,分別是原變型紅天麻(Gastrodia elataf.elata)、烏天麻(Gastrodia elataf.glaucaS.Chow(1983))、綠天麻(Gastrodia elataf.viridis(Makino) Makino (1940))、黃天麻(Gastrodia elataf.flavidaS.Chow (1983))、松天麻(Gastrodia elataf.albaS.Chow (1983)),這幾個變型的劃分主要是由周鉉確定的。 紅天麻又名水紅稈天麻,株高1.5-2米,根狀莖棒槌形或啞鈴型,最重達1千克,含水量達85%,莖橙紅色,花淺姜黃色,略帶淡綠色,花期4-5月,分布于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; 綠天麻又名青天麻,株高1-1.5米,根狀莖橢圓形或倒圓錐形,節較密,最重達0.6千克,含水量達70%,莖淡藍綠色,花淡藍綠或白色,較為少見,花期6-7月,分布于中國東北至西南各;烏天麻又名鐵桿天麻,株高1.5-2米,或者更高,根狀莖橢圓形或卵圓型,節較密,最長可達15厘米或更長,最重達0.8千克,含水量達60-70%,莖灰褐色,花藍綠色,花期6-7月,果實形狀不同于其他品種,為棱形或倒楔形,分布于云南東北部至西北部、貴州西部; 黃天麻又名草天麻,株高1米或以上,根狀莖長橢卵形,最重達0.5千克,含水量達約80%,幼嫩莖淡黃綠色,成熟莖淡黃色,花淡黃色,花期4-5月,分布于云南東北部、貴州西部、河南、湖北; 松天麻株高約1米,根狀莖梭形或圓柱形,含水量達90%以上,莖微黃色,花淡黃或白色,花期4-5月,常見于松櫟林下,分布于云南西北部。在這幾種天麻中, 紅天麻種子發芽率和產量高,適應性和耐旱性強, 烏天麻塊莖繁殖率、種子發芽率和產量均較低,但含水量低,干品質量好,因此紅天麻和烏天麻均是較常栽培的優良品種,其中紅天麻栽培最為廣泛,而綠天麻品質雖好,但較為稀少。 生長分布 天麻分布于熱帶、亞熱帶、溫帶及寒溫帶的山地。東起新西蘭、新喀里多尼亞島,西至馬達加斯加。南由澳大利亞、新西蘭,北抵中國的東北、前蘇聯遠東地區。主要包括中國、印度、泰國、不丹、尼泊爾、日本、斯里蘭卡、馬達加斯加、澳大利亞、新西蘭、中國曾經屬國琉球群島,小笠原群島,加里曼丹島、馬來西亞的馬來半島、新喀里多尼亞島,以及朝鮮、菲律賓、俄羅斯遠東的阿穆爾州、沿海邊疆區,干島群島等地區。非州大陸和歐洲、美洲未發現該植物。[2]天麻在我國普遍栽培,分布較廣,在種內產生了許多變異,經?梢钥吹交ǖ念伾、花莖的顏色、塊莖的形狀、塊莖含水量不同的天麻。周鉉等曾根據以上特點,將天麻劃分為4個類型,即原變型——紅天麻(Gelata Bl.F.elata)、綠天麻(G.elata Bl.F.Viridls MalKino)、烏天麻(G.elata Bl.F.Glauca S Chow)、黃天麻(Gelata Bl.F.Flavida S Chow)。 【野生天麻】廣泛分布于四川,貴州、云南、陜西、湖北、甘肅、安徽、河南、河北、江西、湖南、廣西、吉林、遼寧等地,當中貴州西部,四川南部及云南東北部所產為著名地道藥材,質量尤佳。主產于貴州畢節、大方、黔西、貴定、赫章、都勻、遵義,四川滎經、古藺、敘永、宜賓、雷波、馬邊、通江、茂縣、樂山、洪雅、雅安、茂汶、汶川;云南昭通、彝良、鎮雄、永善、大關、綏江、鹽津、魯甸等地。此外,陜西漢中、安康、商雒,甘肅甘南、文縣、隴南.河南西峽、盧氏、桐柏,吉林渾江、撫松、臨江、通化及安徽岳西,霍山亦產,青藏高原東部與橫斷山區交界地區,即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區所產天麻為最優。 【家種天麻】主產于陜西略陽、城固、西鄉、勉縣、寧強、鎮安、商州(其中,略陽天麻被認證為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地理標志,同時略陽也是全國最大的天麻生產基地)、南部;安徽霍山,岳西、金寨;四川通江、廣元;貴州錦屏、務川、德江、都勻、安順;云南昭通;湖北鶴峰、恩施、鄖西、鄖縣、竹山,宜昌;河南西峽、桐柏、欒川,吉林撫松、遼寧新賓等地。
種植栽培 1.選地、整地:宜選半陰半陽的富含有機質的緩坡地、谷溝地栽種,土質以疏松的壤土、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砂土,尤以生荒地為好。土壤PH5~6為宜。忌黏土和澇洼積水地,忌重茬。此外還可利用防空洞、山洞、地下室等場所種植天麻。 2.繁殖方法:主要用塊莖繁殖,也可用種子繁殖。 ⑴塊莖繁殖:冬栽或春栽。冬栽天麻接菌率高,生長快,時間在11月。春栽在3~4月。栽前要培養好菌床。適宜蜜環菌生長的樹種,常用殼斗科的青杠、槲櫟、栓皮櫟、毛栗等,以樹皮厚、木質堅硬、耐腐性強的闊葉樹為好。將選好的木材鋸成40-50厘米長的木棒,樹皮砍成魚鱗口。在選好的地塊,于栽前2-3個月,挖深25~30厘米、寬60厘米、長度據地形而定的窖。窖底松土整平,鋪放一層干樹葉或腐殖質土,用處理好的新木棒與帶蜜環菌的木材(俗稱菌材)間隔擺1層,相鄰二棒間的距離為6-7厘米,中間可夾些闊葉樹的樹枝,用腐殖質土填實空隙,以防雜菌污染,再覆土3~4厘米。同法擺第二層,上覆土10厘米。保持窖內濕潤,上蓋雜草遮蔭降溫保濕使蜜環菌正常生長,即成菌床。選無病斑、無凍害、不腐爛的塊莖作種栽,大小分開,分別栽培。栽植時,把種麻平行擺放在菌棒間的溝內,緊靠菌棒,用腐殖質土填平空隙,再蓋上3厘米,以不見底層菌材為宜。同法栽第二層,最后蓋上10~15厘米,上蓋一層樹葉雜草,保持土壤濕潤,越冬期間加厚覆土層,以防凍害。 如采用人工菌床和塑料袋栽培,所用種麻為生長健壯的白麻和米麻,由于采用人工控溫,栽培時間從11月至翌年4月均可進行。 ⑵種子繁殖:選擇重100克以上的天麻,按上法隨采隨栽,抽穗時要防止陽光照射,開花時要進行人工授粉。授粉時間可選晴天10時左右,待藥帽蓋邊緣微現花時進行。授粉后用塑料袋套住果穗,當下部果實有少量種子散出時,由下而上隨熟隨收。由于天麻種子壽命短,采下的蒴果應及時播種。播種時,將菌床上層菌材取出,扒出下層菌材上的土,將枯落潮濕的樹葉,撒在下層菌材上,稍壓平,將種子均勻撒在樹葉上,上蓋一薄層潮濕落葉,再播第二層種子,覆土3厘米,再蓋一層潮濕樹葉,放入土層菌材,最后覆土10~15厘米。如每窖10根菌材可播蒴果8~10個,每個蒴果約有3萬粒種子,種植得當,第二年秋可收到一部分箭麻、白麻、子麻和大量的米麻,可作為塊莖繁殖的種栽。 3.田間管理:天麻裁后要精心管理,嚴禁人畜踩踏。越冬前要加厚覆土,并加蓋樹葉防凍;6~8月高溫期,應搭棚或間作高稈作物遮蔭,雨季到來之前,清理好排水溝,及時排除積水,以防塊莖腐爛。春、秋季節,應接受必要的日光照射,以保持一定的溫度。 4.蟲害防治 ⑴亂根病 發生亂根病兩個原因: 一是雜菌侵襲天麻亂根; 霉菌(雜菌) 癥狀:主要在蜜環菌材和天麻塊莖上發生。在菌材或天麻表面呈片狀或點狀分布,部分發粘并有霉菌味。菌絲白色或其他顏色,影響蜜環菌生長,破壞了天麻營養供給。 病原:有木霉,根霉,青霉,黃霉,綠霉,毛霉等。 發病規律:霉菌(雜菌)棲居土壤等環境中,易感菌材和天麻塊莖。 防治方法:1、雜菌喜腐生生活,應選用新鮮木材培育菌材,盡可能縮短培養時間。2、種天麻的培養土要填實,不留空隙,保持適宜溫度、濕度,可減少霉菌發生。3、加大蜜環菌用量,形成蜜環菌生長優勢,抑制雜菌生長。4、小畦種植,有利蜜環菌和天麻生長,如感染霉菌損失較小。 二是生長期雨水過多使天麻亂根。 癥狀:主要危害天麻塊莖,染病塊莖皮部萎黃、中心腐爛、有異臭,有的塊莖內充滿了黃白色或棕紅色蜜環菌索。染病塊莖有的呈現紫褐色,有的手捏之后滲出白色漿狀濃液。 病原:黑腐病多為鐮刀菌屬一種真菌:褐腐病為葡萄孢菌屬一種真菌。 發病規律:天麻窖內濕度過高過低、透氣不良,有利于病害發生而不利于天麻生長。 防治方法:選地勢較高,不積水,土壤疏松,透氣性好的地方種植天麻;加強窖場管理,做好防旱、防澇,保持窖內濕度穩定,提供蜜環菌生長的最佳條件,以抑制雜菌生長;選擇完整、無破傷、色鮮的初生塊莖作種源,采挖和運輸時不要碰傷和日曬;用干凈、無雜菌的腐殖質土、樹葉、鋸屑等做培養料、并填滿、填實、不留空隙。 選擇排水良好的地栽天麻。菌材無雜菌感染,菌材間隙要填好。經常注意排水。 ⑵蠐螬 幼蟲咬斷莖稈或咀食大麻根,造成斷莖和根部空洞。 并在菌材上蛀洞越冬,毀壞菌材。 發生規律:銅綠金龜1年發生1代,幼蟲越冬。越冬幼蟲3、4月份開始為害,5-6月份化蛹,成蟲發生在5-8月份,有趨光性,7-9月幼蟲為害旺盛,10月以3齡幼蟲越冬。 防治方法:1、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。 2、栽種天麻和天麻收獲時,捕殺幼蟲。 ⑶螻蛄(金龜子幼蟲的總稱) 學名:銅綠金龜 成蟲和若蟲危害天麻莖和在地下作隧道,被害天麻斷面處呈麻絲狀。 防治方法:上述兩種病害用燈光誘殺成蟲,或用90%敵百蟲1000倍或75%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澆灌。毒餌誘殺,用0.025千克氯丹乳油拌炒香的麥麩5千克加適量水配成毒餌,于傍晚撒于田間或畦面誘殺。 蚧殼蟲 學名:粉蚧 為害癥狀:粉蚧群集天麻塊莖及菌材上,使天麻塊莖生長停滯,瘦小。 發生規律:粉蚧寄生于各種木本和草本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,因此,可由有粉蚧植物的根或樹做的菌材在土中傳給天麻。 防治方法:天麻生長在土中防治不便,可在天麻收獲時進行捕殺,將危害嚴重的菌材燒毀。 5.采收加工 冬栽的第二年冬或第三年春收。春栽的當年冬季或第二年春收。 野生天麻多在芒種前后采挖。挖時注意收大留小,小的讓它繼續長大。挖后去莖,洗去泥土,擦去粗皮,分大小3-4個等級,水開后在水中稍加一點明礬,然后把天麻投入水中,大者煮10~15分鐘,小者煮3~4分鐘,以能煮過心為準?粫r,先急火而后緩火,要經常翻動(不宜直接用手翻,以免手污染至發黑),并用干凈的布擦去天麻上的水汽,若膨脹用小針刺幾個小孔放氣,至半干時宜用石頭或木板壓一夜,使體扁,再曬或炕至全干。 中藥屬性 基本資料 【藥材來源】:蘭科天麻屬植物天麻的干燥塊莖。 【藥材別名】:赤箭芝、獨搖芝、離母、合離草、神草、鬼督郵、木浦、明天麻、定風草、白龍皮,赤箭。 【藥材拉丁名】:Rhizom Gastrodiae 【藥材英文名】:Tall Gastrodia Tuber 【性味歸經】:甘平,歸肝經 【功效】:息風止痙,平肝潛陽,祛風通絡 【主要有效成分】:含香莢蘭醇、香莢蘭醛、天麻甙、多糖、維生素A類物質、粘液質。 野外采制 冬至以后莖枯時采挖者稱“冬麻”,體重飽滿質佳;立夏以前植株出芽時采挖者稱“春麻”,體松皮多皺縮者質次。挖得后,除去地上莖及菌絲,擦去外皮,洗凈煮透或蒸熟,壓平,60℃以下烘干或曬干。潤透切片。以體實澤亮半透明者為佳。 藥材性狀 天麻塊莖呈橢圓形或長條形,略扁,皺縮而稍彎曲。長3~15厘米,寬1.5~6厘米,厚0.5~2厘米。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,略透明,多不規則縱皺紋,有縱皺紋及由潛伏芽排列成的多輪橫環紋,有時可見棕褐色菌索,具點狀痕點或膜質鱗葉有時可見棕黑色菌索。頂端有殘留莖基(春麻),或為紅棕色至深棕色鸚哥嘴狀頂芽(冬麻),末端有自母體麻脫落后的圓臍形疤痕。質堅實,不易折斷,斷面較平坦,角質樣,黃白色或淡棕色。氣微,性平,味甘,微辛。以質地堅實,體重,有鸚哥嘴,無空心者為佳。 鑒別真偽 市場上常見的假天麻有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根、菊科植物大理菊的根、菊科植物羽裂蟹甲草的塊莖、茄科植物馬鈴薯的塊莖、葫蘆科植物赤爬的塊莖、商陸科植物商陸的根、商陸科植物羌商陸的根、芭蕉科植物芭蕉芋的根莖,這些植物根莖形狀與天麻十分相似,有時真假難辨,需要掌握要領進行鑒別。根據老藥工的經驗,辨別真假天麻的方法,可以概括為:天麻長圓扁稍彎,點狀環紋十余圈;頭頂莖基鸚哥嘴,底部疤痕似臍圓。若再鑒別不開,就需要請專家進行顯微鑒別和理化鑒別了。 商陸根外形與天麻相似,但其毒性較大,誤食會有生命危險。天麻的藥用部分是地下塊莖,呈長橢圓形、略扁、稍皺縮略彎曲,一端有紅色或棕色的殘留莖,另一端有圓臍狀的根痕,通常每塊長6~10厘米,直徑2~5厘米。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,多縱皺、質堅硬,外觀及紋路類似西洋參。切開后斷面平坦,無纖維點,呈半透明角質狀,有光澤,味微苦帶甜,嚼之有黏性,而商陸根的橫切面凹凸不平,色深,呈纖維性,味苦,嚼之麻舌。 混淆品的鑒別 常見的假天麻主要有以下幾種: 【馬鈴薯】:別名土豆。塊莖呈長橢圓形,壓扁狀,表面無溝紋及皺紋,鸚哥嘴及點狀環痕均為人工捏造,干后產生細裂紋,味淡且甜。 【大麗花塊根】:別名大麗菊。塊根扁縮,紡綞形,象牙白色,有細小的平行紋理,體輕,味淡微甜,嚼之粘牙。 【紫茉莉根】:別名胭脂花。根呈長圓錐形,有縱溝及星點狀下陷或小洞狀的須根痕,味淡、有刺喉感。 【芭蕉芋的根莖】:頂端有莖基,灰棕或灰黃色,半透明,質堅硬,表面可見微突起而不連續的須根痕。 【羽裂蟹甲草的塊莖】:別名羊角天麻。外形似天麻,環節明顯,但無鸚哥嘴,質堅,表面有不規則溝紋及皺紋,并有疣狀須根痕,一端有殘留莖基,略下凹,圓形。 【芋的一年生塊莖】:呈壓扁狀,有縱溝及皺褶,頂端有芽苞殘基,下端有棕色的圓形疤痕,斷面粉白色,微甜有麻舌感。 【黃精根狀莖】:別名老虎姜。有結節,有細皺紋及稍隆起的環節,莖痕明顯,呈圓盤狀,俗稱雞眼,其上布有許多小麻點,味甜,嚼之有粘性。 【栝樓的干燥塊根】:呈不規則的圓,紡綞形,一端有莖基殘留或扎成短嘴狀?v斷面富粉性,有黃色筋脈條紋。 【商陸干燥根】:別名山蘿卜。呈紡綞形,頂端常有莖基殘留或兩端均為切面痕,可見同心環狀層紋,外表可見須根痕,味淡,麻舌。 【大九股牛的塊根】:別名羊角。多呈紡綞形,一端常扭曲成羊角狀。表面有須根痕及線樣橫環紋,頂端有殘莖基,味淡。 功能主治 天麻的功能主要可以平肝息風、祛風止痛。天麻適合由內風所導致的頭暈,但其對感冒所引起的頭痛頭暈并不適合。天麻還有鎮靜、鎮痛的作用,可以增加腦血流量,降低腦血管的阻力,較輕微的收縮腦血管等功效,能降低血壓,減緩心律,對心肌缺血起到保護的作用。所以,天麻對治腦血栓有一定效果,但并不起到決定性作用。 天麻潤而不燥,主入肝經,長于平肝息風,凡肝風內動、頭目眩暈之癥,不論虛實,均為要藥。 1.平肝息風。天麻質潤多液,能養血息風,可治療血虛肝風內動的頭痛、眩暈,亦可用于小兒驚風、癲癇、破傷風。 2.祛風止痛。用于風痰引起的眩暈、偏正頭痛、肢體麻木、半身不遂。 天麻適合用于內風所致的頭暈。內風引起頭痛的三種類型:一、肝陽上亢型,表現癥狀:頭痛頭暈同時出現;二、痰濁中阻,表現癥狀:經常感覺頭偏沉;三、腎虛病人,表現癥狀:頭痛頭暈同時伴有記憶力減退的癥狀。天麻對感冒引起的頭痛頭暈不合適。 天麻有鎮靜、鎮痛、抗驚厥作用;能增加腦血流量,降低腦血管阻力,輕度收縮腦血管,增加冠狀血管流量;能降低血壓,減慢心率,對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;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。 此外,由于天麻性味甘平,諸無所忌。尤其適合半身不遂、神經衰弱、眩暈眼花、天旋地轉、頭風頭痛、肢體麻木、血管神經性頭痛、腦動脈硬化、老年性癡呆、突發性耳聾、中心性視網膜炎、頸椎病、美尼爾綜合癥等病癥患者食用。 不良反應 由于天麻對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、眩暈等效果顯著,故常被人當成“補藥”服用。一見眩暈,不分體質虛實,氣血盛衰,就妄用天麻,其結果就可能出現以上患者一樣的不良反應。 服用天麻出現的常見不良反應有:頭暈、惡心、胸悶、皮膚丘疹伴瘙癢等,個別會出現面部或全身浮腫,甚至脫發現象。不僅單用天麻會發生這類反應,有的人服了含天麻的湯劑如半夏白術天麻湯等、中成藥如天麻丸、天麻蜜環菌糖衣片后,同樣會出現對天麻過敏的癥狀。 對天麻的副作用或使用禁忌,古人早有認識。如《本草綱目》云:“久服天麻,遍身發出紅丹!薄侗窘浄暝芬苍疲骸疤炻樾噪m不燥,畢竟風劑,若血虛無風,火炎頭痛、口干便閉者,不可妄用! 清代名醫吳儀洛更是直言:“血液衰少及非真中風者忌用”,F代藥理實驗證明:天麻有一定毒副作用,天麻中毒劑量是40克以上,中毒潛伏期是1~6小時。 注意事項 使用天麻時“藥不對癥”是引起不良反應的重要原因之一。 所以,使用天麻時應注意這樣幾點: 1、凡病人見津液衰少,血虛、陰虛等,均慎用天麻。 2、重視配伍應用!侗静菅芰x》有“天麻須別藥相佐使,然后見其功”的記述。古今醫家很少單味使用天麻,而多根據不同病證組方用藥。如:半夏白術天麻湯、天麻鉤藤飲、天麻丸等。臨床證明,單獨使用天麻的效果不佳或者效果不確定。 3、即使針對肝陽上亢、痰阻經絡等實證時,使用天麻也要詳審病情,把握病機,隨證加減,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。 4、天麻不宜合久煎。天麻的主要成分為天麻甙,遇熱極易揮發。天麻與他藥共煎會因熱而失去鎮靜鎮痛的有效成分。所以,天麻最好先用少量清水潤透,待軟化后切成薄片,晾干或曬干研末,用煎好的湯藥沖服,或研末入丸、散服用。 5、使用單味天麻或天麻制劑時,如出現頭暈、胸悶氣促、惡心嘔吐、心跳及呼吸加快、皮膚瘙癢等時,應立即停藥,癥狀嚴重者應及時到醫院診治。 6、天麻不可與御風草根同用,否則有令人腸結的危險。 規格標準 一等:干貨。呈長橢圓形。扁縮彎曲,去凈粗栓皮,表面黃白色,有橫環紋,頂端有殘留莖基或紅黃色的枯芽。末端有圓盤狀的凹臍形疤痕。質堅實、半透明。斷面角質,牙白色。味甘微辛。每公斤26支以內,無空心、枯炕、雜質、蟲蛀、霉變。 二等:干貨。呈長橢圓形。扁縮彎曲,去凈栓皮。每公斤46支以內,無空心、枯炕、雜質、蟲蛀、霉變。 三等:干貨。呈長橢圓形。扁縮彎曲,去凈栓皮。質堅實、半透明。斷面角質,牙白色或棕黃色稍有空心。味甘微辛。每公斤90支以內,大小均勻。無枯炕、雜質、蟲蛀、霉變。 四等:干貨。每公斤90支以外。凡不合一、二、三等的碎塊、空心及未去皮者均屬此等。無蘆莖、雜質、蟲蛀、霉變。 備注:家種或野生天麻,均按此分等。 炮制方法 中藥材炮制是指在應用或制成劑型前,進行必要加工處理的過程。又稱炮炙、修事、修治等。其中炮炙也專指用火加工處理藥材的方法。由于中藥材大都是生藥,多附有泥土和其他異物,或有異味,或有毒性,或潮濕不宜于保存等,經過一定的炮制處理,可以達到使藥材純凈、矯味、降低毒性和干燥而不變質的目的。另外,炮制還有增強藥物療效,改變藥物性能,便于調劑制劑等作用。中藥炮制方法通常分為修制、水制、火制、水火共制、其他制法5大類。 天麻的炮制一般有以下幾種: 天麻:揀去雜質,大小分檔,用水浸泡至七成透,撈出,稍晾,再潤至內外濕度均勻,切片,曬干。 炒天麻:先用文火將鍋燒熱,隨即將片倒入,炒至微黃色為度。 煨天麻:將天麻片平鋪于噴過水的表芯紙上,置鍋內,用文火燒至紙色焦黃,不斷將藥片翻動至兩面老黃色為度。 《雷公炮炙論》:“修事天麻十兩,用蒺藜子一鎰,緩火熬焦熟后,便先安置天麻十兩于瓶中,上用火熬過蒺藜子蓋內,外便用三重紙蓋并系。從已至未時,又出蒺藜子,再入熬炒,準前安天麻瓶內,用炒了蒺藜子于中,依前蓋,又隔一伏時后出。如此七遍,瓶盛出后,用布拭上氣汗,用刀劈,焙之,細銼,單搗! 《綱目》:“若治肝經風虛,惟洗凈,以濕紙包,于糠火中煨熟,取出切片,酒浸一宿,焙干用! 藥酒制作 天麻泡酒配方 人參天麻藥酒 [配方]天麻、川牛膝各210克,黃芪175克,穿山龍700克,紅花28克,人參40克,50度白酒10千毫升,蔗糖850克。 [制法]將前6味酌予碎斷,置容器中,加入白酒,密封,浸泡30~40天后,取出浸液,去渣壓榨,合并濾液,加蔗糖,攪拌溶解,密封,靜置15天以上,濾過,分裝,備用。 [功用]益氣活血、舒筋止痛。 [主治]氣血不足、關節痛、腰腿痛、四肢麻木等。 [附記]引自《藥酒匯編》。孕婦忌服,兒童禁用。 [注意事項]1.忌油膩食物。 凡脾胃虛弱,嘔吐泄瀉,腹脹便溏、咳嗽痰多者慎用。 感冒病人不宜服用。 對酒精過敏者禁用。 服用本品同時不宜服用藜蘆、五靈脂、皂莢或其制劑;不宜喝茶和吃蘿卜,以免影響藥效。 本品宜飯前服用。 藥理作用 1.鎮痛作用:用天麻制出的天麻注射液,對三叉神經痛、血管神經性頭痛、腦血管病頭痛、中毒性多發性神經炎 天麻等,有明顯的鎮痛效果。經一些醫療單位1000多例患者的臨床試用,有效率達90%。 2.鎮靜作用:有的醫療單位用合成天麻素(天麻甙)治療神經衰弱和神經衰弱綜合癥病人,有效率分別為89.44%和86.87%。且能抑制咖啡因所致的中樞興奮作用,還有加強戊巴比妥納的睡眠時間效應。 3.抗驚厥作用:天麻對面神經抽搐、肢體麻木、半身不遂、癲癇等的一定療效。還有緩解平滑肌痙攣,緩解心絞痛、膽絞痛的作用。 4.降低血壓作用:天麻能治療高血壓。久服可平肝益氣、利腰膝、強筋骨,還可增加外周及冠狀動脈血流量,對心臟有保護作用。 5.明目、增智作用:天麻尚有明目和顯著增強記憶力的作用。天麻對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具有明顯的保護和調節作用,能增強視神經的分辨能力,已用作高空飛行人員的腦保健食品或腦保健藥物。日本用天麻注射液治療老年癡呆癥,有效率達81%。 臨床應用 治偏正頭痛首風攻注 眼目腫疼昏暗頭目旋運 起坐不能:天麻一兩半附子(炮制去皮、臍)50克 半夏(湯洗七遍去滑)50克荊芥穗25克木香25克 桂(去粗皮)0.5克芎藭25克.上七味搗羅為末 入乳香勻和滴水為丸如梧子大.每服五丸 漸加至十丸茶清下 日三.(《圣濟總錄》天麻丸) 應用附方 1、治偏正頭痛,首風攻注,眼目腫疼昏暗,頭目旋運,起坐不能:天麻75克,附子(炮制,去皮、臍)50克,半夏(湯洗七遍,去滑)50克,荊芥穗25克,木香25克,桂(去粗皮)0.5克,芎藭25克。上七味,搗羅為末,入乳香勻和,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丸,漸加至十丸,茶清下,日三。(《圣濟總錄》天麻丸) 2、消風化痰,清利頭目,寬胸利膈,治心忪煩悶,頭暈欲倒,項急,肩背拘倦,神昏多睡,肢節煩痛,皮膚瘙癢,偏正頭痛,鼻齆,面目虛。禾炻25克,芎藭100克。為末,煉蜜丸如芡子大。每食后嚼一丸,茶酒任下。(《昔濟方》天麻丸) 3、治中風手足不遂,筋骨疼痛,行步艱難,腰膝沉重:天麻100克,地榆50克,沒藥1.5克(研),玄參、烏頭(炮制,去皮,臍)各50克,麝香0.5克(研)。上六味,除麝香、沒藥細研外,同搗羅為末,與研藥拌勻,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溫酒下,空心晚食前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天麻丸) 4、婦人風痹,手足不遂:天麻(切)、牛膝、附子、杜仲各100克。上藥細銼,以生絹袋盛,用好酒一斗五升,浸經七日,每服溫飲下一小盞。(《十便良方》天麻酒) 5、治風濕腳氣,筋骨疼痛,皮膚不仁:天麻(生用)250克,麻黃(去根、節)500克,草烏頭(炮,去皮)、藿香葉、半夏(炮黃色)、白面(炒)各250克。上六味,搗羅為細末,滴水丸如雞頭大,丹砂為衣。每服一丸,茶酒嚼下,日三服,不拘時。(《圣濟總錄》天麻丸) 6、治小兒風痰搐搦,急慢驚風,風癇:天麻曲兩(酒洗,炒),膽星150克,僵蠶100克(俱炒),天竺黃50克,明雄黃25克。俱研細,總和勻,半夏曲100克,為末,打糊丸如彈子大。用薄荷、生姜泡濃湯,調化一丸,或二、三丸。(《本草匯言》) 8、治小兒諸驚:天麻半兩,全蝎(去毒,炒)50克,天南星(炮,去皮)25克,白僵蠶(炒,去絲)10克。共為細末,酒煮面糊為丸,如天麻子大。一歲每服十丸至十五丸。荊芥湯下,此藥性溫,可以常服。(《魏氏家藏方》天麻丸) 9、天麻川芎丸 ①成份:天麻15克,川芎60克。 ②用法: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次服9克,食后細嚼,茶酒任下。 ③主治:偏正頭痛,眩暈欲倒。 摘自《元.御藥院方》 10、川芎天麻茶 ①成份:川芎500克,天麻200克,茶葉適量。 ②用法: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,每日嚼一丸,清茶下。 ③主治:具有熄風止痛功效。主治偏正頭痛及首風眩暈。 摘自《本草綱目》 11、天麻川芎茶 ①成份:天麻3克,川芎10克,白芷3克,春茶3克。 ②用法:用白酒一碗,將上四味藥置酒中,煎至半碗,取渣再用酒一碗,煎至半碗。合并煎汁,睡前以茶飲之。 ③主治:滿頭作痛。 摘自《元.御藥醫方》 12、天麻洗藥方 ①成份:天麻3克,香白芷6克,防風4.5克,葛根4.5克,金銀花6克,生石膏9克,川椒3克,乳香3克。 ②用法:水煎,洗之。 ③主治:前額頭痛。 摘自《清.光緒皇帝醫方》 13、天麻祛風清上洗藥方 ①成份:天麻3克,防風9克,川芎6克,白芷6克,薄荷3克,桑葉6克,甘菊4.5克。 ②用法:用水熬透,洗之。 ③主治:偏正頭痛,頭目昏重等。 摘自《清.光緒皇帝醫方》 14、天麻杜仲酒 ①成份:天麻、杜仲、木瓜各50克。 ②用法:以白酒500克浸漬。 ③主治:以天麻祛風止痛,杜仲強筋骨、止腰痛,木瓜除濕、舒筋活絡。用于風濕痹痛,肢體麻木,腰膝酸痛,筋脈拘攣。
15、金棗化痰丸 成分:天麻7錢,膽南星、半夏(制)2錢,白附子1錢,全蝎1錢,輕粉1錢,朱砂2錢半,雄黃1錢,麝香3分,珍珠5分,枳實1錢半,硼砂1錢,金箔20片(為衣),槐角7錢,金棗33個。 功效:小兒急驚,痰壅。 用法與用量:濃煎薄荷湯化下。 16.天麻人參煎 組成:天麻1分,人參1分,白茯苓(去黑皮)1分,天竺黃(研)1錢,甘草(生用)1錢,鉛白霜(研)1錢,龍腦(研)半錢,丹砂(研)1錢。 主治:小兒上焦風熱,熱渴引飲不止。 用法用量:每服1大豆許,用金箔、薄荷湯化下。制備方法上藥先將4味為細末,再入研了4味和勻,煉蜜煎為膏。[7-8]實用驗方 天麻洗藥方 ①成份:天麻3克,香白芷6克,防風4.5克,葛根4.5克,金銀花6克,生石膏9克,川椒3克,乳香3克。 ②用法:水煎,洗之。 ③主治:前額頭痛。 摘自《清·光緒皇帝醫方》 天麻祛風清上洗藥方 ①成份:天麻3克,防風9克,川芎6克,白芷6克,薄荷3克,桑葉6克,甘菊4.5克。 ②用法:用水熬透,洗之。 ③主治:偏正頭痛,頭目昏重等。 摘自《清·光緒皇帝醫方》 半夏白術天麻湯 ①組成:半夏9克,天麻9克,白術9克,茯苓9克,橘紅6克,甘草6克,生姜6克,大棗3枚。 ②功效:健脾燥濕,化痰熄風。 ③主治:痰飲上逆,痰多心悸,眩暈頭痛等證。 古籍論:本方是治療內生風痰之劑。若痰因濕生,主要用白術燥濕化痰。暈由于風,輔以天麻平熄內風。脾為生痰之源,所以兼用半夏、茯苓、橘紅、甘草補脾益氣,化濕和中。并引用生姜、大棗調和營衛。 出自《醫學心語》 玉真散 治風毒痰阻之破傷風。牙關緊急,口撮唇緊,身體強直,角弓反張,脈弦緊。南星6克,防風6克,白芷6克,天麻6克,羌活6克,白附子6克。上為末,每服10克,熱酒一盅調服,更敷傷處。方中天麻長于熄風止痙,為佐藥。(《外科正宗》) 天麻鉤藤飲 治肝陽偏亢,肝風上擾證。頭痛,眩暈,失眠,舌紅苔黃,脈弦。天麻9克,鉤藤12克,石決明18克,梔子9克,黃芩9克,川牛膝12克,杜仲9克,益母草9克,桑寄生9克,夜交藤9克,朱茯神9克。水煎服。方中天麻入肝經,有平肝熄風之效,且有定眩暈之專長,為君藥。(《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》) 化學成分 1、天麻中含量較高的主要成分是天麻甙(gastrodin),也稱天麻素,其化學組成為對-羥甲基苯-β-D-吡喃葡萄糖甙(p-hydroxymethylphenyl-β-D-glucopyranoside);另含天麻醚甙(gastrodioside),其化學組成為雙-(4-羥芐基)-醚-單-β-D-吡喃葡萄糖甙[bis-(4-hydroxybenzyl)ether-mono-β-D-glucoyranoside]。又含對-羥基苯甲基醇(p-hydroxybenzyl alcohol),對羥基苯甲基醛(p-hydroxybenzaldehyde),4-羥芐基甲醚(4-hydroxybenzyl methylether),4-(4'-羥芐氧基)芐基甲醚[4-(4'-hydroxybenzyloxy)-benzyl methyl ether],雙(4-羥芐基)醚[bis(4-hydroxybenzyl)ether],三[4-(β-D-吡喃葡萄糖氧基)芐基]枸櫞酸酯{bis-[4-(β-D-glucopyranosyloxy)benzyl]citrate,parishin}。又含香草醇(vanillyl alcohol),枸櫞酸(citric acid),枸櫞酸甲酯(methyl citrate),琥珀酸(succinic acid)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胡蘿卜甙(daucosterol),蔗糖(sucrose)。初生球莖含有一種抗真菌蛋白以及幾丁質酶(chitnase),β-1,3-葡聚糖酶(β-1,3-glucanase)。還含有具增強免疫作用的天麻多糖以及多種微量元素,其中以鐵的含量最高,氟、錳、鋅、鍶、碘、銅次之。從新鮮天麻中分離得到酚性成分:天麻甙,對-羥基苯甲醇,對-羥基苯甲醛,3,4-二羥基苯甲醛(3,4-dihydroyxbenzaldehyde),4,4'-二羥基二苯甲烷(4,4'-dihydroxydiphenyl methane),對-羥芐基乙醚(p-hydroxybenzyl ethyl ether),4,4'-二羥基二芐醚(4,4'-dihydroxydibenzyl ether),4-乙氧基甲苯基-4'-羥基芐醚(4-etho-xymethylphenyl-4'-hydroxylbenzyl ether),三[4-(β-D-吡喃葡萄糖氧基)芐基]檸檬酸酯,對-乙氧甲基苯酚(4-ethoxymethylphenol)。 2、塊莖含香莢蘭醇(Vanillyl alcohol)、香莢蘭醛(Vanilline),亦含維生素A類物質.尚分離出天麻素(即天麻甙, Gastrodin)、對羥基苯甲醇(p-Hydroxybenzyl alcohol)、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、胡蘿卜甙(Daucosterol)、檸檬酸(Citric acid)、檸檬酸單甲酯(Citric acid mono-methyl ester)、棕櫚酸(Palmitic acid)、蔗糖(Sucrose)、對羥基苯甲醛(p-Hydroxyben zaldehyde)、琥珀酸(Succinic acid). 3、天麻中還含有抗真菌蛋白及微量元素, 其中以鐵的含量最高,氟、錳、鋅、碘次之. 天麻含香莢蘭醇、香莢蘭醛、維生素A類物質、苷、結晶性中性物質、微量生物堿、黏液質等。天麻素是天麻的主要有效成分,其含量約為0 .025%,F已能人工合成天麻素(天麻苷)、天麻苷元及其類似物。近證明天麻多糖也是天麻的有效成分之一。 文獻記載 《本經》:主惡氣,久服益氣力,長陰肥健!秳e錄》:消癰腫,下支滿,疝,下血。 《藥性論》:治冷氣頑痹,癱緩不遂,語多恍惚,多驚失志。 《開寶本草》:六髦罘縭裕鬧新危,利腰膝,強筋力。 《開寶本草》:主諸風濕痹,四肢拘攣,小兒風癇、驚氣,利腰膝,強筋骨。 《本草匯言》:主頭風,頭痛,頭暈虛旋,癲癎強痙,四肢攣急,語言不順,一切中風,風痰。 《神農本草經》:主殺鬼精物、蠱毒惡氣,久服益氣力、長陰肥健、輕身增年。 《名醫別錄》:消痛腫,下支滿,寒疝下血。 《日華子本草》:助陽氣補五勞七傷,通血脈,開竅。 《本草綱目》:天麻,乃肝經氣分之藥。 《本草新編》:天麻,能止昏眩,療風去濕,治筋骨拘攣癱瘓,通血脈,開竅,余皆不足盡信。然外邪甚盛,壅塞經絡血脈之間,舍天麻又何以引經,使氣血攻補之味,直入于受病之中乎?總之,天麻最能祛外束之邪,逐內避之痰,而氣血兩虛之人,斷不可輕用之耳。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、《圣濟總錄》、《普濟方》、《外科正宗》、《蘭臺軌范》等記載,天麻分別配伍相關藥物,可治療急驚風發熱、痙攣抽搐、偏正頭痛、筋骨疼痛、風濕腳氣、早衰白發、眩暈、肢體麻木、手足不遂、肝虛頭痛、中風偏癱、破傷風等癥。此外,還用于保健。 《本草衍義》:天麻,用根須別藥相佐使,然后見其功。仍須加用之。人或蜜漬為果,或蒸煮食,用天麻者,深思之則得矣”。清光緒年間,慈禧太后患面風,用天麻配伍其它祛風活絡藥,研末酒調,熱熨患部;光緒頭痛眩暈,也常用天麻配伍相關藥物煎水洗頭。在現代,天麻在醫療保健中的應用更為廣泛。 《中國藥典》:具平肝熄風、祛風定驚的功效,用于頭暈目眩,肢體麻木,小兒驚風,癲癇,高血壓,耳源性眩暈。 《藥品化義》:天麻,氣性和緩,《經》曰,肝苦急,以甘緩之。用此以緩肝氣。蓋肝屬木,膽屬風,若肝虛不足,致肝急堅勁,不能養膽,則膽腑風動,如天風之鼓蕩為風木之氣,故曰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,由肝膽性氣之風,非外感天氣之風也,是以肝病則筋急,用此甘和緩其堅勁,乃補肝養膽,為定風神藥。若中風、風癎、驚風、頭風、眩暈,皆肝膽風證,悉以此治。若肝勁急甚,同黃連清其氣。又取其體重降下,味薄通利,能利腰膝,條達血脈,諸風熱滯于關節者,此能疏暢。凡血虛病中之神藥也。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主治高血壓、眩暈、頭痛、口眼歪斜、肢體麻木、小兒驚厥等癥。一些名醫把天麻的作用歸結為“三抗、三鎮、一補”,即抗癲癇、抗驚厥、抗風濕,鎮靜、鎮痙、鎮痛,補虛。對天麻的醫療保健作用不斷有新發現。將天麻用于高空飛行人員,作為腦保健藥物,可增強視神經的分辨能力;日本用天麻治療老年性癡呆癥。 《抱樸子》:獨搖芝,無風自動。其莖大如手指,赤如丹素,葉似莧,其根有大魁如斗,有細者如雞子十二枚,周繞大根之四方,相去丈許,皆有細根如白發以相連。主高山之上,其所生左右無草。 《唐本草》:赤箭,此芝類,莖似箭簳,赤色,端有花葉,遠看如箭有羽。根、皮、肉、汁與天門冬同,惟無心脈。去根五、六寸,有十余子衛似芋。其實似苦楝子,核作五、六棱,中肉如面,日暴則枯萎也。得根即生啖之,無干服法也。 《本草圖經》:赤箭,今江湖間亦有之,然不中藥用。今三、四月采苗,七、八、九月采根!侗窘洝返迫、四月、八月采根,不言用苗,而今方家乃并用根苗,各有收采時月,與《本經》參差不同,難以兼著,故但從今法。天麻,今京東、京西、湖南、淮南州郡亦有之。春生苗,初出若芍藥,獨抽一莖,直上高三、四尺,如箭簳狀,青赤色,故名赤箭芝,莖中空,依半以上,貼莖微有尖小葉,梢頭生成穗,開花結子如豆粒大;其子至夏不落,卻透虛入莖中,潛生土內;其根形如黃瓜,連生一、二十枚,大者有重半斤或五、六兩,其皮黃白色,名曰龍皮;肉名天麻。二月、三月、五月、八月內采。初取得乘潤刮去皮,沸湯略煮過,暴干收之。嵩山、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之,甚珍。 《夢溪筆談》:赤箭,即今之天麻也。后人既誤出天麻一條,遂指赤箭別為一物;既無此物,不得已又取天麻苗為之,滋為不然!侗静荨访鞣Q'采根陰干',安得以苗為之?草藥上品,除五芝之外,赤箭為第一,此養生上藥。世人惑于天麻之說,遂止用之治風,良可惜哉;蛞詾槠淝o如箭,既言赤箭,疑當用莖,此尤不然。至如鳶尾、牛膝之類,皆謂莖葉有所似,用則用根耳,何足疑哉。 藥膳制作 天麻鯉魚 烹制方法:將魚去鱗、鰓、內臟,洗凈,裝入盆內。川芎、茯苓切成大片,用第2次米泔水泡上,再將天麻放入泡過川芎、茯苓的米泔水中浸泡4—6小時,撈出,置米飯上蒸透切片,放入魚腹內。將魚置于盆內,放入蔥、姜、清水適量,上籠蒸30分鐘,去掉姜蔥。另用清水加白糖、食鹽、味精、胡椒粉、香油各適量,燒于,用水豆粉勾芡,澆在天麻魚上。 食法、食量:用燒好的魚佐餐或單食均可。 功能:平肝息風、定驚止痛,行氣活血。 適應范圍:適用于虛火頭痛、眼黑肢麻,及神經衰弱、高血壓、頭昏等癥。 天麻鱔魚火鍋 加工方法:將天麻洗凈,入籠屜中蒸熟;鱔魚宰殺后,從背部剖開,剔去骨及肚腸,剁去頭、尾,切成6-8厘米長的小段;豬里脊肉按肌肉纖維紋路,斜切成大而薄的片;碼上一層極薄的水淀粉;豬心入水中氽一下,撈出切成薄片;藕刮去粗皮,切片;平菇洗凈,撕成小朵,瀝去浮水。 以上原料分別裝盤,圍在火鍋四周待用。炒鍋置火上,下油燒至四成熱,下姜末炒香,加鮮湯燒開,打去浮沫,加入天麻片和蒸天麻的原汁,下料酒和精鹽、胡椒粉、味精等,舀入火鍋中,上火燒開即可燙食。既可直接食用,又可取香油、精鹽、味精、醋制成調味盤,每人1盤,蘸食。 特點:湯濃鮮美,鱔魚滑嫩,具有祛風活血、壯陽強筋、補身健體的功效。 功效分析:鱔魚性味甘、溫,入肝、脾、腎經,有補虛損、除風濕、強筋骨之功效。與天麻合用適用于氣血虛弱、頭昏乏力、氣血受阻的腰腿疼痛以及風濕頑癥等。 注意事項:死鱔魚不可食用,因其體內已有大量組胺,食用后易中毒;活殺鱔魚,以不去鱔魚血為佳。 天麻竹瀝粥 原料:天麻10克,粳米100克,竹瀝30克,白糖適量。 烹制方法:將天麻浸軟,切成薄片,與粳米加水煮粥,調入竹瀝、白糖即成。 食法、食量:粥及天麻片在1天內分2次服用。 功能:平肝息風,清熱化痰。 適應范圍:適用于肝風痰熱的癇癥(發作前常覺眩暈頭痛、胸悶乏力、心煩易怒,發作時突然昏仆、神志不清、抽搐吐涎,移時漸蘇,醒后一如常人)。 來源:《百病飲食自療》。 原料包括天麻10 克,牛尾2 條,母雞、肘子、干貝調料等適量。 制作方法將母雞、肘子下鍋煮湯。天麻洗凈,放入罐內加清水上展蒸透后切片。將牛尾按骨節縫剁開,政入鍋內加清水、蔥、姜、白酒煮開,去其異味。鍋內放入煮好的母雞、肘子及湯,再放入牛尾、于貝,調好色味,用文火煨2 小時左右,待熟后將牛尾撈出,去骨留肉,整齊地碼入盤中,再將干麻片鑲上,把原汁內的母雞、肘子等料挑出,用淀粉勾芡,淋少許香油即成。 天麻燉土雞 土雞洗凈,切塊。天麻洗凈,切片,紅棗,枸杞洗凈,姜切片備用。 燒一鍋開水,放入雞焯燙至變色后撈出。將焯好的雞放入砂鍋中,一次性倒入足量冷水,放入姜片和花椒。 大火煮開后,改成中小火,放入天麻,紅棗和枸杞,蓋上蓋子煲2——3小時以上,加入鹽即可。 天麻是一種昂貴的中藥食材。具有補腦安神的功效,還能鎮痛,降血壓。天麻燉雞對孩子來說,可是一道理想的補腦營養湯哦。 天麻牛肉火鍋 1、準備原材料:天麻片、土豆片、玉蘭片各150克,牛肚250克,牛肉500克,白荷花、黃豆芽(開始扭嘴時)、油菜、豬板油各100克,生姜片25克,蔥白段15克,胡椒粉5克,味精8克,精鹽10克,牛骨頭湯。 2、制作步驟將天麻片、玉蘭片用溫水泡發好;牛肉去筋膜,洗凈切成大薄片;牛肚、土豆洗凈切成片;白荷花洗凈,撕成碎塊;黃豆芽、小油菜洗凈,瀝去浮水。以上原料分別裝盤備用。將火鍋放在火上,鍋內加入牛骨頭湯、生姜片、蔥白段、胡椒粉、精鹽燒開后,加入天麻片、豬板油,燒開后打去浮沫,再加入其它原料,開鍋后加入味精即可食用(也可燙食)。
|